时间:2007年7月1日下午3:00-6:0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综合楼701会议室
与会者:罗卫东,人文社科处,处长;余潇枫,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陈 坤,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博导;杨 军,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博导;施卫星,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朱心强,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杨廷忠,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博导;姚耿东,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博导;包家立,医学院公共卫生系,教授;禇超孚,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李金珊,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江道灼,电气学院,教授、博导;章前明,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方志伟,人文社科处;许丽萍,教育学院,讲师;王江丽,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讲师;蒋风冰,人文学院,博士生;李 佳,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等20余人。
一、研讨会概况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心最近的工作动态,特别提到了夏宝龙副书记来浙大调研时所强调的要加强对非传统安全的研究,提出了中心下阶段在种子课题的选取、日常学术活动的开展、重大项目的申报等方面的工作构想。随后陈坤教授就公共卫生与非传统安全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从公共卫生问题、公共卫生与非传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策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其中重点讲述了“公共卫生危机与国家政治安全”。杨军教授作了题为“浙江大学公共卫生教育现状及未来”的主题发言。他从对公共卫生概念的认识入手,进行了SARS之后国家层面的反思,结合了哈佛大学等的学科设置,认为将公共卫生从属于医学的分支是欠科学性的,公共卫生涉及管理、临床、基础、预防医学等诸多学科,应将此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甚至建立独立的学院进行重点建设。
随后来自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学者和教授针对“公共卫生与非传统安全”及相关领域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
朱心强教授谈及了公共卫生的出路;建议搭建学校层面的一个平台(公共卫生学院)。包家立教授和姚耿东教授结合其研究背景,对当前的医疗卫生安全、环境职业安全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杨军教授和施卫星教授针对生物安全领域作了发言,同时强调了研究者应从自身角度对于生物安全、基因安全积极响应,而国家和政府应该制定更有力的措施进行生物安全的保障。
来自电气学院的江道灼教授认为中心的研究要立足于“非技术” 层面的高度,以技术层面的研究做基础,进而关注于政策、法律层面的研究。许丽萍老师、蒋风冰博士等也都认为中心的研究应更注重于价值层面的切入,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体现其公共性、伦理性、价值导向性。李金珊教授结合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经验,提及了美国从越战后在世界地方病研究上的做法,认为我们对公共卫生的研究要从以往的技术层面转到关注于政策层面。同时介绍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台”的相关研究构想。
最后余潇枫教授就本次论坛的举行了总结性发言。他认为本次讨论会的举行很成功,而且与会者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了讨论。他同时对于公共卫生与非传统安全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包括在理念、价值、学科、体制、人才队伍、运作上多方面进行拓展。
二、研讨会热点
1.公共卫生学科的性质、内涵、以及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
与会者就公共卫生的性质、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阐述。首先,陈坤教授从危机角度对公共卫生的内容,如疾病预防、社会心理健康、职业卫生、环境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及特殊公共卫生等进行了讨论。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科学定义:公共卫生安全是社会群体或区域人口(从小地域到全球)处于动态健康的状况。这一定义事实上涵盖了公众健康的相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公共卫生的内涵,获得了其他与会者的普遍赞同。
生物安全是与会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与会者普遍认为生物安全已经成为目前亟需关注的问题,其中,细菌、病毒防护不周和基因资源外流是两个重要方面。这两大问题将会对国人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无论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都应积极应对。
与会者还就公共卫生的其他内容进行了讨论,如医疗卫生安全、放射安全等等。关于公共卫生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与会者普遍认为,公共卫生安全关乎人的健康安全,因此其本身就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组成之一。此外,公共卫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其他领域如社会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民族安全、国家安全和文明安全也都紧密相关。
2.非传统安全的研究重点与理念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将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研究侧重点与理念,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议题之一。讨论集中在非传统安全应侧重于技术性层面还是非技术层面;研究中追求公众利益、学术更独立,还是仅仅只成为政府的参谋与附庸。电气学院的江道灼教授从电力安全角度认为,中心应该着重进行“非技术”层面的研究。他认为,技术层面容易依靠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攻关实现,不应该是中心的侧重点;而“非技术”层面的实现更复杂、难度大,因此需要更深入与持久的探讨。李金珊教授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非传统安全应该侧重于“非技术” 层面,在推动和影响国家政策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许丽萍教授和蒋风冰教授在讨论中也都认为,研究中心应该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研究重点应不仅仅在于为国家政府提供政策和建议。价值层面需要获得进一步研究,公共价值应有更多的体现。
3.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突破口
与会者对研究中心近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热烈交流。一些专家认为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当前应寻找几个关键与热点领域首先进行突破。从当前比较关注的问题着手,从而实现研究中心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支持。公共卫生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公众健康,并且已经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与会者认为这是最有可能首先突破的领域。关于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包括陈坤教授、李金珊教授等在内的专家都认为,研究中心可以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方面通力合作,进行文理医管等多视角的综合交叉研究。
三、研讨会共识
与会者在热烈的讨论中达成了以下共识:(一)公共卫生从属于医学的分支是欠科学性的,公共卫生是一个文理交叉明显、宏观与微观结合紧密、关系到民生与非传统安全的综合性学科,应将此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建立独立的学院进行重点建设。(二)公共卫生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框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期应当予以重点发展和突破,为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建立强有力的研究基础。(三)非传统安全视阈中的公共卫生研究,应实现六个拓展:一是理念上的拓展,要把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到和全球安全、人的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四个层面紧密联系的高度来认识公共卫生安全;二是价值上的拓展,公共卫生是重大的、必需的社会工程;三是学科上的拓展,要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公共卫生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和厘清;四是体制上的拓展,要进行研究体制的创新,以促进研究工作;五是队伍上的拓展,公共卫生学科要重视横向的、兼职人才的柔性开发;六是运作上的拓展,应充分利用中心学科交叉的优势,开展综合性交叉研究。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