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 近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出口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答记者问,显示了正视事实的诚恳态度、表明了加强管理的坚定决心。紧接着,中国有关部门就查处了若干家违规出口企业,并给予了暂停出口的处分,以努力维护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的出口信誉。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是十分重视出口食品的安全问题的。特别是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相当部分是在深入到中国生产现场的日本专家的技术指导和监督之下进行开发、生产、包装,然后走出国门的。这意味着从中国出口到日本的食品,需要通过“三道关”:其一是日本企业在生产现场的检查;其二是中国海关的出口检查;其三是日本有关部门的进口检查。食品的安全基本得到了保证。
但是,由于日本政府出台了十分严格的有关进口农产品的肯定列表制度,对农产品的农药含量要求近乎苛刻;而中国出口日本的一部分食品的农药含量水平尽管“对健康无碍”,却仍超出了日本政府规定的标准。面对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以及中国对食品的检测技术,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作为中国出口企业,难免产生日方“是不是要求太苛刻”、“是不是故意渲染从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问题,借以保护日本自己的农产品生产者”等反应。这种反应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面对国外一些媒体的渲染夸大,最好的回答就是政府明确自己的责任,迅速落实加强监管的行动。出口事大,尤其是食品出口,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心”问题。作为一国政府,首先需要强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不符合进口国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出口。这不仅需要对出口食品加强管理,而且对不是用于出口、供中国人自己消费的食品也要加强管理。
中国国内企业和有关人士对外国媒体以偏概全、以“点”代“面”,故意渲染和夸大中国食品安全与出口问题产生反感是很自然的。有人怀疑其背后是否存在着经济动机,甚至政治动机也未必是“空穴来风”。不过,想要“管管”某些外国人的笔和嘴是不可能的,而且十分可能被反咬一口,说你干涉人家的“言论自由”。当然,如果发现外国媒体对中国食品问题的失实报道,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应该支持中国企业依据确凿材料或数据、按照法律程序状告外方,以维护中国出口企业的信誉和利益。由此可见,最主要的,还是政府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让国际国内消费者都放心。
就目前而言,食品安全问题还主要是中国国内的问题。人们在中央电视台上经常可以看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希望吃到“放心菜”、“放心肉”成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呼声。期待有关部门将食品出口面临的压力,转化为加强监管国内食品销售的动力,对以国内市场为对象的食品生产企业也大力加强管理和监督,以保证内销食品的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食品安全既是外交问题,也是内政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的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如何促使我们的农业政策更合理,在提高国内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供应水平的前提下改进农产品出口,应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