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外时讯
《世界卫生报告》:新疾病威胁公共健康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07-09-01 点击率:4

  2007年8月23日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新型疾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并且往往是跨越国境、面向世界范围在传播。因此,为有效控制新型疾病,维护全球公共健康,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报告指出,自1967年以来,至少已有39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其中包括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和SARS病毒。同时,大流感、疟疾和结核病等传统疾病也在不断产生变种、增加抗药性,而人类卫生保健制度的发展却仍不完善,因此,这些传统疾病将继续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此外,潜在的恐怖袭击、化学品和核物质的泄漏等也都增加了人类的健康风险。

  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导致全球公共健康越来越容易受到疾病威胁的人为因素,比如大量、快速流动的人口。航空公司每年要接待20多亿乘客,疾病很有可能就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在国与国之间传播开来。由此产生的健康和经济损失,从2003年“非典”的流行就已经可以窥见一斑了——当时亚太国家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就如何加强公共健康安全提出了六点关键性的建议:(1)充分贯彻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2)加强在疾病监测、疫情警报以及应对方面的全球合作;(3)共享知识、技术和材料,包括病毒样本和其它实验样本;(4)各国加强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全球防病能力;(5)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6)增加各国和全球对于培训、监测、实验、响应系统和预防宣传方面的资源投入。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在应对传染病爆发方面尤其重要。以乌干达最近出现马尔堡出血热为例:在乌干达西部的一个矿工被确诊死于马尔堡出血热后,世界卫生组织与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的其它伙伴一起,帮助该国卫生部门对相关人员的情况进行监测跟踪,并采取了隔离和其它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疾病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孤立地、通过传统的边境控制来完全保护自己的国民不受疾病威胁。2005年的《世界卫生条例》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的。自2005年的《世界卫生条例》生效以来,几乎所有的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都建立了本国的《世界卫生条例》协调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能够定期收到疫情警报,与相关国家共同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世界各国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