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4日下午,“跨博士点培养平台”第三次“全球安全治理与中国方案”学术沙龙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蒙民伟楼357会议室如期举行。围绕“公共卫生安全”主题,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叶真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系陈坤教授展开了“成也公卫,败也公卫——非传统安全视角下的公共卫生安全”的学术辩论。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张国清教授与非传统安全研究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进行了评论。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陈丽君教授、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沈立荣教授等30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沙龙。
与前两次辩论不同的是,两位教授采取“自辩”形式,同时从正方与反方的角度来讨论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叶真教授从自己的职业背景出发,开宗明义,认为公共卫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其战略内涵包括:公共卫生安全、公众健康促进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他指出,公共卫生是全民参与的事情,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政治意志、社会力量、新闻媒体、科学技术等要素互动而形成的动态体系。结合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应对、2014年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叶真教授生动地展示了公共卫生的魅力,即预防控制疾病、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等,并指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正在不断优化,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向世界一流水平迈进。同时,叶真教授也指出了目前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控策略往往宁左勿右;防控措施精细、精准不够;个别消杀剂过度使用影响生态环境;防控措施路径不对或不力导致疫情扩散,等等。最后,叶真教授强调我们应该创新公共卫生管理,从应急管理走向社会管理。
陈坤教授首先从学理角度对公共卫生的含义、公共卫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关系、公共卫生问题的特点作了简要说明,并强调2003年SARS危机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拐点,我国政府由此第一次对公共卫生提出明确而权威的定义,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接着,他以公共卫生事件为线索,阐释了公共卫生的“成”与“败”。陈坤教授追溯历史,通过隋朝时期我国开设“疠人坊”隔离麻风病人,至1796年Edward Jenner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开启了主动免疫的先河等一系列史实说明公共卫生的发展成就了人类文明与进步;通过公元前1350年,赫梯帝国暴发天花,造成赫梯文明的瓦解,至现代我国SARS疫情、毒奶粉事件带来社会恐慌、阻碍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公共卫生事件说明公共卫生也可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后,陈坤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与大家讨论:当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什么?当今最主要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又是什么?
双方自辩结束后,张国清教授和余潇枫教授分别作了评论。张国清教授认为公共卫生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政府的责任问题,也是监管体制、卫生体制的问题。他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叶真教授将安全、健康、发展作为公共卫生战略的三个维度,这样看来,公共卫生的任务是否太重了? 二是中国迅速发展之后,涌现出不少规模庞大的核心城市如北京,成为主要疫情爆发点也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点,而广大农村地区是公共卫生管理的薄弱环节,如何在农村做好公共卫生管理?余潇枫教授认为公共卫生安全是世界议题,此次辩论十分精彩,同时向两位教授提问:有观点认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是否有可能与霸权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挑战相关如何看待?未来可能有的与公共卫生安全相关的“生物战”如何看待?陈丽君教授则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边界与社会效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沈立荣教授则探讨了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的相关性与界限问题,并提出了以后与之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交流的重要想法。其他到会的教授和学生也先后提出了各自关注的问题。
最后,两位主辩教授和与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就公共卫生问题的边界、与公共卫生相关的各方的责任划分、食品问题与公共卫生的界限、外来移民的公共卫生管理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两位教授用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学术思考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讨论了公共卫生的“成”与“败”,激发了大家的理论思考与研究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