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第四次博台沙龙“成也食品安全 败也食品安全”顺利召开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5-06-26 点击率:1

正逢2015年全国食品宣传周之际,作为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部署的杭州市食品安全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618日下午14:00-16:00,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杭州市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市食品营养协会和市食品安全监督协会联合承办的“‘成也食品安全 败也食品安全’主题沙龙”在杭州市科技交流馆成功举办。

本期主题沙龙属于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联合社科、医学、理工等10多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发起和组织的“全球安全治理跨博士点培养平台”系列活动之一。该平台的宗旨是:深化跨学科交叉、跨博士点培养工作,探索高层次复合性人才培养机制。目标是“通过组织各学科的精兵强将,吸收对该问题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和青年学生,开展与国家安全与发展相关的、与国际事务妥善处理相关的、与良好国际关系和国内关系构建相关的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培养能在国际国内交互问题上有独特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战略性复合型高端人才。同时,发挥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形成一个将社会科学研究与理、工、农、医进行对接与交叉,在非传统安全的问题领域进行交叉互动式学术研究,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高管提供全面信息沟通、交叉学术研究和政策咨询应对的高端平台。

本次活动由余潇枫教授主持,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沈立荣教授和应铁进教授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主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郭继强教授和陈丽君教授担任点评,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传与应急管理处张波副处长、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沈亮副部长、杭州市科学工作者服务中心陈仲达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谭荣副教授、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陆柏益副教授担任嘉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朱建芳老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陈立影老师、浙江传媒学院李耀峰老师、新疆塔里木大学蒲平峰老师等青年学者和30多位浙江大学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杭州杂志社等媒体记者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以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食品安全恐慌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认识存在的误区,首先由沈立荣教授以“食品安全总体向好”为题,从“中国人担心还能吃什么?”入题,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是:总体可控、稳定向好、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时有发生。沈教授依据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的监测数据以及《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的总体情况每年都在好转,国际评价中国食品安全排名处于中等偏上。对于为什么现在社会均感到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沈教授提出了“绝对安全性”和“相对安全性”的概念,认为消费者要求对他们提供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把频繁发生的安全性事件归因于技术和管理的不当。而食品企业关心的则是“什么是可接受的风险”。他从食品构成及食品科技的现实出发,认为安全食品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而是在提供最丰富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把可能存在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同时,沈教授指出,媒体的夸大和虚假报道对消费者具有严重的误导作用。最后,沈教授结合全国人大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前景作了分析。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对食品安全的过度关心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健康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有关,消费者要用科学态度对待食品安全。应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加强法制化监督管理,企业加强诚信意识,科技界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基础科学研究,更需要媒体传递科学的信息。随着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的推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力度的加大,食品安全形势会更好。

应铁进教授作为反方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困境,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长期和难以根治的痼疾,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应教授同样用数据进行了论证。他首先指出,根据卫生部办公厅数据,我国2010-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的报告事件、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呈上升趋势;2010-2012年,人民法院审结一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刑事案件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安全同比也是逐年增长。接着,应教授盘点了我国近十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来说明我国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包括2003年的浙江金华“毒火腿”、2006年的“红心”鸭蛋、2008年的三鹿奶粉等等。应教授认为,食品安全主要涉及道德层面、法律层面和技术层面,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道德和法律层面,社会诚信缺失,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最后,应教授对“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风险分析管理是食品安全维护的重要一环,国际上一致倡导的风险分析框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三者缺一不可,而新法仍没有突出“风险交流”的重要性。另外,《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两部法同时存在,会出现难以协调的问题。

对于上述两位教授关于“成也食品安全,败也食品安全”的辩论,陈丽君教授和郭继强教授做了精彩评论。陈丽君教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食品安全问题,认为社会诚信缺失是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她特别引用应用情景模拟方法设计问卷的调查结果指出,中美民众的诚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她2006年的调研结果,中国人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普遍会采取隐瞒不告知的行为,2008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的选择恰好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做的选择,三鹿奶粉事件应该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接着,陈教授对《食品安全法》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引入侦察概率知觉惩罚额度知觉两个概念,认为严法的作用并不理想。陈教授指出侦察概率知觉(即认识到不合法行为是会被发现的)相比较于惩罚额度知觉(即认识到不合法行为被发现是要受惩罚的)对不合法行为更有警戒作用,因此“严法”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不仅要加强法律宣传,提供民众法律意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内部人举报、消费者和媒介参与监督等形式形成多元参与监管机制,从而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郭继强教授认为,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面临复杂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因此,他提出中国现在需不需要一个食品安全的“进步时代”?同时,他还建议我们国家应该加以学习借鉴,尤其是通过比较和理解美国在进步时代如何建立起适应现代工业社会需要的食品监管体系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政府在食品监管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思考未来的发展。此外,郭教授提出了三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技术问题:一是食品供应链管理如何能够落到实处?二是如何规范食品经营者的行为?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网络媒体的作用?三是如何弥补名义法律与实际法律之间的巨大落差?

两位嘉宾点评结束后,参加人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陆柏益副教授认为食品安全包括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两个方面。目前我们处于两个方面问题并存的时期,食品安全问题错综复杂,简单处理难以奏效。蒲平峰老师提出,食品安全还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国家战略的敏感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定,要特别重视我国的食品产业被国外势力黑化打压的问题。

谭荣副教授从跳出食品安全看食品安全的视野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他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是经典的公共管理问题,在当前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成为了新问题。他从治理角度认为食品安全存在外部性问题,食品生产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会使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而市场逐利的本质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传统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市场失灵需要引入政府监管,但是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完全寄希望于政府也是不现实的,由此需要树立“社会共治”的理念。政府应该双管齐下,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和运用规制手段推动多元相关主体主动提供信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做到以下四点:辨析治理对象、优化监管手段、创造制度环境、引导社会基准。

张波副处长把杭州市食品安全的情况概况为:总体向好,问题不少。从近年来杭州市的调查情况看,杭州市没有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食品安全问题;杭州一直是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假如有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就会被一票否决。杭州市民情调查显示,对食品安全的满意率达到80%以上。据统计,2014年来杭州的国内外游客约1.09亿人,未发生食品中毒事故。这些很能说明杭州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现在杭州市建立了食品安全监督协会等公益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共治。但食品安全问题燃点低,社会敏感性高,老百姓的期望值很高,职能部门面临的压力很大。当然,随着我国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的推出,将建立最严的制度,加大追责力度,因此,我们对食品安全治理是有信心的。

余潇枫教授对大家的发言一一作了理论总结和精彩述评。最后,大家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技术、社会学、政治、管理、法律、道德、心理、经济、国家安全等很多学科,应对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多学科、全方位的合作和研究。时下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要特别重视诚信和道德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