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传统安全视野探讨转基因技术
——记“非传统安全”通识课的跨学科课程
人类创造了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生物——“转基因生物”,并把它们当做自己的食品。近年来,社会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关注越来越高,有人叫好,有人抵制,还有人在担忧:由人类创造的新生物到底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什么?转基因生物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潜藏着尚不能预知的危险?大量应用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甚至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等等。围绕转基因技术所引发的争论已远远超出科学范畴,关涉到社会政治、法律、伦理、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转基因技术已经成为安全领域尤其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热点问题,引发政府、企业、公众的广泛关注。
2015年9月30日,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管理”的本科生课堂上邀请到了杭州市科普专家、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食品营养系沈立荣教授来与大家一起探讨转基因技术。全校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各类学科的200多名本科生,包括来自韩国和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聆听了沈教授的两场专题宣讲。沈立荣教授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更不安全。反对的人们大多因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是什么,担心转基因技术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大多数人们并不了解转基因技术是什么,但却反对其商品化,使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遭遇很大的阻力。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科普宣传、不同观点与主张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使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比较客观而全面的了解,消除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和恐慌。
沈教授从崔永元和方舟子关于转基因的“骂战”出发,向学生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转基因技术面临的争论、谣言,转基因技术的基本知识,如何理解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我国实施转基因技术的必要性,为什么我国转基因作物商品化的进程依旧缓慢?科学家对转基因技术的共识等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课后,学生纷纷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就转基因问题向沈老师提问,沈老师一一做了耐心解答。课程结束后,各小班班级围绕“转基因食品的推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0月21日,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杭州市食品营养学会、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将在浙江大学联合组织转基因专题辩论赛。
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国际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它大大拓宽了以往安全概念的范围和内容。这个特点决定了非传统安全的研究必然是多学科、交叉性的研究,同时这种特点也体现了当下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趋势。由此,邀请不同的学科的专家来参与非传统安全课程的授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