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治理中国”首届博士生论坛之“非传统安全与中国治理”分论坛顺利举行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5-10-19 点击率:4

20151015下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治理中国首届博士生学术论坛的分论坛非传统安全与中国治理在蒙民伟楼113会议室顺利举行。分论坛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传统安全管理博士生张泰琦主持,来自厦门大学、公安海警学院、浙江大学等五位老师及博士生担任发言人,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了详尽的介绍,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甘均先老师担任评论人,来自浙江大学、广西科技大学、塔里木大学的老师及学生参加了论坛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公安海警学院王倩老师的发言题目为《非传统安全视阈下我国海上警察权实施研究》。王倩老师以非传统安全为视角,简要介绍了海警的职责及机构变革,进而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主要为:面对海盗、非法移民、走私等海上非传统安全的挑战,海上警察权应该如何实施?特别是在执法机构变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海上警察权以维护海上安全?在阐释了海上警察权实施的法理、空间维度、规范维度以及困境后,王倩老师认为应用SWOT的矩阵配对,从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两个方面综合考量海上警察权的合理有效执行。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管理博士生储昭根和周冉分别以《全球化和安全研究的转型》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研究——以中国“外源性”石油安全威胁为例》为题与大家分享了研究成果。储昭根从“威斯特伐利亚束身衣”与传统安全研究的关系出发,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战争动力减弱,国际安全研究开始由传统安全转向非传统安全,而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传统国家边界不再成为安全屏障,各国在安全维护上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大量的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国际安全维护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由此,全球治理进入了新时代,而安全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优先方向及重中之重。最后,储昭根从方略和结构两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并辅以欧盟和东亚作为地区经验。周冉的研究方向为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他在简单比较威胁评估、安全评估与风险评估的区别,并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评估相关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之后,认为相较于传统的要素评估法,特征评估法更适用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评估。他指出,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突发性、扩散性和转化性等三大典型性集合特征。基于上述研究,周冉以“外源性”石油安全威胁为例建立了评估标准,并对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外源性”石油安全威胁进行了评估和应对分析,最后从“场域安全”的全局视角来提出了应对思路。

厦门大学政治学博士生秦妍的发言题目为《变迁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特征分析》。她以新中国的成立为研究起点,将中国国家治理划分为三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后到十八大的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在阐释了各自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秦妍归纳出了国家治理中典型的变化特征,即中国国家治理逐渐从个人权威走向现代民主,从传统管制走向现代治理,从纵向分权走向纵横兼顾,从单一分治走向多元治理这样一种治理格局。由此,她认为国家逐步由暴风骤雨般的运动式治理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治理轨道,这一过程加速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浙江大学行政管理直博生李倩以《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政府能力建设》为题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李倩从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能力、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四个维度入手,设计了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政府能力绩效评估初步指标体系,通过指标筛选和基于层次分析法权重计算构建一个事件应对的政府能力绩效评估初步指标体系。

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甘均先老师分别就五位发言者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最后大家就各自的疑问展开了激烈的探讨,非传统安全与中国治理分论坛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结束。

 

 

(王梦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