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第六次“博台:沙龙“成也心理,败也心理——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社会心理安全”成功举行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5-12-01 点击率:5

        20151126日下午,中心主办的第六次“跨博士点培养平台”沙龙“成也心理,败也心理——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社会心理安全”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一教学楼410会议室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由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陈丽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二平研究员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主讲,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张国清教授、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人口所原华荣教授、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沈立荣教授以及20多位浙江大学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沙龙活动。

陈丽君教授引经据典,结合热点与经典问题,围绕“治理之道,攻心为上”八字主题将心理学在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娓娓道来。首先,陈丽君教授将1113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引入,从心理学角度做分析,她抛出问题:巴黎恐怖分子的脑子真的不正常吗?陈教授引用心理学家约翰•霍根的研究指出,具备长期处于愤怒、孤独和被剥夺的状态,认为自己对目前的政治状态无力改变现状,认为自己正为社会公正而做出所谓的牺牲,认为解决问题必须付诸行动而不是仅仅夸夸其谈,认为采用暴力并非不道德的,朋友和家人对他们的看法持同情或支持态度等这五项特质的的人容易被恐怖组织招募,并变得激进。接着,陈丽君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恐惧管理理论”的诞生与应用。恐惧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通过一项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被应用于美国、伊朗和伊拉克进行测试而获得较强的解释力。该研究向被试者呈现与死亡有关的刺激,同时插入一个延迟—分散任务,结果发现这种无意识地启动死亡刺激之后,被试者表现出了一种看上去与死亡没有直接关系的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回归,包括更加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愿意付出代价捍卫自己的文化价值、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作为行事的原则等等。陈丽君教授的开讲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紧接着,陈丽君教授又引入红绿灯的设置与控制感的关系、心理学家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和路西法效应等例子,指出作为科学的心理学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并在一定情况下和范围内能够影响和控制人类行为和心理特征,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在文化背景中重大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科学理论,通过研究成果去解决社会问题,如两次世界大战和种族屠杀催化出社会认同理论60年代亚洲崛起使得文化社会心理比较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议题,等等。沿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脉络,陈丽君教授为我们整理出当前我国治理的困境和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的八大议题:一是社会公正和腐败治理;二、民众心态和主观幸福感;三、社会互动和人际和谐;四、非突发事件和应急管理;五、政府信任、专家信任和公共治理;六、风险认知及邻避运动等;七是公共政策决策和个体认知;八是其它与重大现实紧密联系的研究议题。通过对八大议题的简要阐述,陈教授强调公共管理的研究,重大社会问题的应对中,心理维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维度。有鉴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科学价值及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我们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时,不应忽视从心理学视角切入的研究,在规划和部署重大发展计划时,在制定重要的公共政策决策时应加强民众社会心理的研究。

王二平教授以“从社会不满看制度缺陷”为题,探究社会心理安全问题及其本质,从而为安全治理开良方。王二平教授从词源出发,指出“不满”的英文翻译“discontent”与“dissatisfied”的不同。“dissatisfied”意指个体的不满,社会不满的英文应为“discontent”,最初是新闻报道用语,而非心理学术语,后逐渐由学者用作对社会形势的判断。社会不满可以被看做一个地区的民众社会认知和情绪的涌现。接着,王二平教授对“群体性事件”这一我国社会不满的典型表征进行剖析。“群体性事件”不是单纯的社会治安案件,是部分民众与当地党政部门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自2004年“万州事件”以来,“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特征:没有明确、具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代之以含混、宽泛的政治诉求。王二平教授指出,根据心理学理论,社会不满总表现为一种社会比较逻辑: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比较或者与某种价值判断(如天理、教义、法律等)的比较。在社会比较理论中,相对剥夺和不公正感是重要概念。相对剥夺是指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认为自己的地位不如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感受;不公正感则认为社会分配所依据的规则不公正,或者权威不按公正规则处理公共问题的感受。但是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相对剥夺感不必然导致对抗性冲突,可以通过改变参照对象或改变自己的努力减轻甚至消除相对剥夺感,不公正感会侵蚀对权威的正当性感知,但并不必然导致对抗性冲突。而根据Leventhal&Karuza1980)建构的评价程序公正的框架,政府工作很难让所有社会群体都同样满意,社会现实总会与社会群体的某些期望不符,因此社会不满必然会发生。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不满呢?王二平教授从个人不满与社会不满的区别展开来,因个人原因不满的反社会行为,不具有发展为群体冲突的号召力,由此我国的社会不满只有从各级党政部门的行为中寻求解释。王二平教授认为包括政府管理失误(administrative errors)与利益诉求渠道失能(dysfunctions)。管理失误是管理者知识基人误(knowledge-based error)即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知识调用不出或调用错误的产物,从而转变为管理制度、政策、规则、程序的缺陷,管理失误总是“潜在失效”(latent failures),只有在不希望的结果出现后才可能检出。利益诉求渠道失能(dysfunction)是指制度设计的各种利益诉求渠道,包括游行集会示威、行政诉讼、媒体批评、信访等,各级党政部门却有意令其失能。王二平教授通过一系列政府口号及图片向我们展示了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缺陷。他指出,多数公共问题属非结构化问题,注定不可能让所有人、所有社会群体都同样满意。基于有限理性理论及我国公共问题的非结构化,其治理只能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采用启发式(heuristics)策略寻求各自的可接受解(acceptable solutions)。但是官员的普遍观念分为三类:总以为自己解决公共问题的方案是万民拥戴的最优解;以自己的偏好强加于民众,要求民众都向他们一样看问题,一样行为;上级的要求,不得不为。由此,加剧了社会不满。利益诉求渠道失能使群体性冲突成为替代的利益诉求或宣泄通道,相比于管理失误的“无心之失”,利益诉求渠道失能则是各级党政部门“有意之过”。我国政治制度的缺陷很多,至少有两个明显且危险的缺陷:一是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二是纠错机制失能。过去三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进步很大,但是实际运作与法定程序并不一致,真正的权利控制在法定程序以外,只考虑监督未考虑制约。对我国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纠错机制失能:对公共问题不敏感和对解决问题的成效了解不及时,不准确。最后,王二平教授讨论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心理学研究的传统以个体为主,以小群体为主,而社会学渊源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则更大,但缺乏剖析社会问题的广阔眼界和理论范畴,面对社会实际问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当前我国很多实际问题,国外没有现成研究经验,主流的研究方法也难以胜任。重大的社会需求也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极好机遇。

余潇枫教授和张国清教授对两位的精彩讲述做了点评。余潇枫教授指出王二平教授所阐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不满心理学是制度心理学;制度心理学关键是制约缺陷,制约缺陷来自于故意不制约。王二平教授从心理学的学科视野的学理层面解释了当今种种的非结构化的社会不满,也包含有情理和法理的辅助分析。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要加入心理学分析的视角,尤其是要重视无意识分析,包括个体无意识、群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的分析。张国清教授从政治心理角度来作了点评,指出陈丽君教授从群体/个体/社会阶层角度分析,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意义。张国清教授认为很多社会不满并不能靠社会本身解决;社会不满并不会消失。社会本质是多元的,因此就会有不同的诉求和要求。社会的两极极易引起社会不满,但制度的解决能力是有限的。目前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因为制度过于强大。为了缓解“社会不满”,制度设计应该是授权制度,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陈丽君教授认为:我国体制具有自适应性。张国清教授引用曹正汉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国上下分治的威权体制运用了分散烧锅炉原理,其包含两个机制:一是分散执政风险,二是自发地调节执政制度。因此威权体制具有自我纠错机制,从而使中央和地方形成稳定的分权关系。但是,张教授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表示担忧,因为他认为最近三十年的快速增长,就是烧锅炉现象,把基层的公共资源烧完了。原华荣教授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更宏大的视野,对社会不满所引发的警示意义进行了系列提问与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