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余潇枫教授做客西部边疆论坛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6-12-05 点击率:6

        2016121日,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办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的受聘仪式暨西部边疆论坛第四十九期讲座。四川大学社科处副处长、中心副秘书长王卓教授,重庆大学李佳副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李昊副教授,中心专职科研团队,中心边疆学硕博士生以及来自全校其他院系的6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期论坛由中心特聘专家樊高月教授主持。新华社四川分社有关记者也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四川大学校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心主任兼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罗中枢教授为余潇枫教授颁发了四川大学客座教授聘书。在聘任仪式上,罗中枢教授指出,国内非传统安全研究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余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围绕非传统安全研究主题从哲学到科学、技术、政策等各个层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就。西部边疆中心自建立以来,致力于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双方在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可探索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受聘仪式结束后,余潇枫教授以“‘和合主义’与边疆安全”为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

余潇枫教授指出,了解非传统安全,先要了解什么是“非传统”。传统边疆包括陆疆、海疆、空疆,非传统边疆是文化边疆、信息边疆、网络边疆、贸易边疆等。余教授强调基础理论在边疆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问题是客观的,不会出错,要错就是错在理论上。然后,他分三个部分向在座师生讲解“和合主义”理论。

第一部分围绕非传统安全的定义及相关理论。余教授提出,传统的安全观念有两个维度: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而非传统安全研究增加了第三个维度:主体间无冲突。他提出,非传统安全这一概念源于“非军事安全”。在这个意义上,非传统安全就是非战争安全,即一切免于非由战争或其他军事手段所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他进一步将非传统安全的概念概括为:行为体间的优态共存。基于这个定义,余教授提出非传统安全威胁“谱系”,将中国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划分为四大类:“非传统战争”、“非常规灾害灾难”、“非常态危机”、“非敌意冲突(抗议)”。

第二部分介绍“和合主义”(和平-合作主义)理论。余教授梳理了“和合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内涵、安全理论和中国的外交实践。他认为“和合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三个:优态共存、共享安全、合作共赢。随后,余教授比较了“和合主义”与西方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安全理论的区别。他指出,在外交实践中,“和合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兄弟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解决很多传统安全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

第三部分围绕认同与边疆安全治理问题。余教授认为边疆的核心问题是认同问题,而国家安全的根本在于“认同安全”。他进一步分析了国家认同的要素结构、国家安全的“内生性”变量、影响中国认同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最后,余教授指出要用新的非传统边疆观来研究边疆。当前首当其冲需要治理的是超边疆、高边疆、全球化的边疆,其次才是治理脚底下的边疆。

讲座结束后,余潇枫教授对在场师生提出的问题作了精彩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