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10日,《人民日报》在第13版的专题“专家看质检”栏目,登载了余潇枫教授的观点。全文如下:
整治洼地敢亮剑 三管齐下筑底线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余潇枫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些新要求、新部署既抓住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抓住了新时期特别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为质量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当前,我国整体质量安全状况已经到达了较高的层次水平,要提升质量,不仅需要从供给结构上发力,更需要从微观质量入手,需要聚焦供给质量中的关键风险、薄弱环节,精准施策。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召开2017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部署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体现了质检系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的坚定决心。
开展质量安全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首要目标就是要有效防范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的质量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质量供给水平。会议强调,既要建设质量高地,更要整治质量洼地,加大执法模式创新力度,加强区域质量整治工作。坚持排查、整治、提升“三管齐下”,全面收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确定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综合运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企业约谈、地方政府质量考核等多种手段逐一整治。围绕需求旺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一般消费品领域,加大跟踪抽查、联动抽查力度,保障基本消费安全。围绕自我声明标准高于国标、制定实施绿色产品标准的消费品企业,开展“消费品企业标准领跑者监督助力专项行动”。围绕家庭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型消费品以及个性定制、高端定制等新业态,开展“‘新业态、新消费’质量监测服务专项行动”。
质量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要发挥质检职能作用和全社会的力量,兜住安全底线,保障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对同类产品生产集中、质量问题较多的重点区域,质检部门要敢于亮剑,通过开展打击假冒伪劣“清风行动”和质检利剑行动,层级挂牌督办,压实地方党委政府抓质量安全的责任,实施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