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31日,亚洲非传统安全研究年会在新加坡举行。该年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已举办了十届。此次年会的主题是“亚太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办。
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于2000年确立,于2015年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一部分,致力于通过协同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并确保人类享有和平与繁荣,于2016年1月生效,并将指导未来1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政策制定和资金使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内含无贫穷、不饥饿、良好的健康和福祉等17个子目标。这17个目标建立在千年发展目标所取得的成就之上,增加了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创新、可持续消费、和平与正义等新领域。这些目标相互联系,一个目标实现的关键往往依赖于其他目标相关问题的解决。来自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帝汶等国家的近60为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应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余潇枫主任主持了“优质教育、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水下生物、陆地生物”专题小组的讨论,并指出对中国而言,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逐渐退出舞台,除治理空气污染的迫切需求,能源结构调整、低碳经济转型都让中国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成为内需并快速转化为内政。国际及国内的驱动内外结合,推动着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推动者。
非传统安全议题日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中国政府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都离不开对作为一种基础文明的“安全文明”的关切与建构。
http://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王梦婷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