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余潇枫教授等一行赴成都参加第五届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研讨会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7-08-30 点击率:2

2017828日上午,由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CWF)主办的“第五届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四川大学)隆重开幕。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副校长晏世经、侯太平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9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首先代表四川大学对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四川大学边疆学科发展的支持。随后,会议举行了《非传统安全研究报告(2016-2017)》蓝皮书发布仪式。仪式由蓝皮书的两位主编: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和四川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罗中枢教授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邀请10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四川大学罗中枢教授作了题为“试论从互动关系认识边疆特征”的发言。他通过比较中西方学者的“边疆”概念、边疆研究和边疆观,认为互动关系是边疆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进而提出“边疆”这一概念在本性上是一个蕴含着诸多对立统一关系的集合体。罗中枢教授从诸多对立统一关系中,抽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历史和现实、中心和边缘、国内和国外、主体和客体等互动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国陆地边疆的特征和各种边疆形态共有的特征,并对当代中国边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在题为“中国崛起与‘三边’问题”的发言中,指出中国崛起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量。中国崛起的过程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崛起的一般过程,是通过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建立良好关系实现自我跨越,而不是通过扩张和战争来实现。他指出,中国崛起要特别关注“三边”问题,即边疆、边界和周边国际环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做了题为“十月革命时期列宁在苏联国家建制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启示”的发言。他先以普京总统的两次谈话为引子,分析了列宁在联邦制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列宁与斯大林关于“自治化”问题的争论。朱晓明提出,应当借鉴苏联国家建制问题上的历史教训,坚持和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方铁教授做了题为“论中原王朝治边的理念、方略与制度安排”的发言。首先,他阐释了中原王朝治边理念的内容与特点。然后,他分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地缘政治方略。其三,他提出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方略。其四,他探讨了中原王朝治边的博弈谋胜方略。最后,他阐释了中原王朝治边的制度安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做了题为“大西南战略形势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发言。他提出,近代研究的重要缺陷,是把地缘政治搞成了让国家“拼命”的学问,地缘政治的本质应该是让国家“养生”。然后,他以3D地图为基础,分析了地缘政治的本质、中印和平交往规律等问题。 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在题为“和合主义:‘广义安全论’的构建与可能”的发言中,站在人类安全的角度提出“广义安全观”概念。他指出,要跳出边疆看边疆,以“和合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通过和合主义,可以在相邻国家之间建立共存、共赢、共享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论,他提出了广义安全观模型。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在题为“和合主义:‘广义安全论’的构建与可能”的发言中,站在人类安全的角度提出“广义安全观”概念。他指出,要跳出边疆看边疆,以“和合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通过和合主义,可以在相邻国家之间建立共存、共赢、共享的关系。基于上述理论,他提出了广义安全观模型。 

云南大学政治学院周平教授做了题为“边疆的性质和特点”的发言。他认为,我国目前边疆研究虽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在“边疆”的概念这一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在核心概念不统一的情况下,边疆学的构建就不可能实现。为了厘清边疆的基本认识,他从“边疆是什么样子”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边疆是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因国家治理的需要而确定和变动。 

新疆大学潘志平教授在题为“如何看待‘民族自决’论与‘高度自治’论”的发言中,提出“民族自决”论和“高度自治”论是民族分裂势力经常打的两张牌,并从理论上梳理了这两论的实质和实际危害。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扎西教授做了题为“项目援藏实施历程与运行机制:国家治理视角”的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援助西藏的历程和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然后,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了援藏项目实施的基本特征、实际运作过程和我国行政体制。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涛教授做了题为“从南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看跨喜马拉雅区域合作”的发言。在分析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南亚各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跨喜马拉雅区域合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她指出,南亚对“一带一路”具有重要作用,同样离不开“一带一路”建设,只有建立跨喜马拉雅区域合作机制才能将彼此合作利益最大化,使彼此关系更加紧密。 

大会开幕式和主题发言分别由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教授和社科处处长姚乐野教授主持。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大会围绕预设的西藏与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新疆与中亚、非传统安全前沿与边疆安全方略、西部贫困与精准扶贫实践、历史与现实:边疆理论与治理实践、南亚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六个分论坛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深入研讨。

 

王卓 陈超 编辑

罗江月 杨秀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