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 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心动态
第二届非传统安全前沿理论暨“一带一路”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珠海召开
文献来源: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18-12-10 点击率:15

          2018年12月9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二届非传统安全前沿理论暨‘一带一路’区域研究”学术研讨会。

  来自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苏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山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现代国际关系》、《国际安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20余所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期刊杂志及出版社的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非传统安全问题是当前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必须统筹好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因此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决定举办本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魏志江教授主持。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前院长、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郝雨凡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勇委托毛子骏副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郝雨凡表示,当代安全问题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安全逐渐退居第二位,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和破坏力正在凸显,因此非传统安全研究正引起各方关注。杨勇则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处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轴心地位,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安全紧密耦合,相互激发并产生连锁效应,需要前瞻性开展各类风险研究,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本次会议分为四个场次进行研讨,重点涵盖三个主题:一是国际学术界有关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前沿理论,二是中国传统的非传统安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三是有关“一带一路”区域综合研究,包括政治、外交、安全、经济、社会、民族、历史与文化等不同面向。与会学者围绕国内外非传统安全研究前沿理论、“一带一路”区域非传统安全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第一场次研讨由魏志江主持,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晓林教授、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王卓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黄昭宇研究员、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陈奉林教授等6位学者,分别做了“《易经》安全思想阐释”“公共管理研究的非传统安全命题”“国际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与理论探析”“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挑战”“先秦时期国家安全思想述论”“从东方外交史的角度看马六甲王国沦陷的影响”等主题的学术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朱新光教授进行评议。

  作为我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余潇枫教授当前正努力构建“广义安全理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战争、竞争、竞合、和合”等四个阶段,并指出《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安全理论著作,重新认识易经对于重构广义安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黄昭宇研究员则认为,当前世界新形势下的安全问题出现新的特点:一是安全威胁和安全问题的多样性,二是安全基础的不稳定性,三是安全边界的模糊性和安全问题的放大,总体而言,导致外部安全问题内部化、内部安全问题内溢化。因此,我国要想顺利推进“一带一路”,首先就要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联动,并努力消除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隐患。

    第二场次研讨由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朱新光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继业副教授、哈尔滨工程大学形势与政策研究中心姜鹏副教授、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主任舒源副教授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外国问题研究所戚凯5位学者,分别做了“中亚经济地区主义的制度分析”“日本强化海上通道安保政策与中日海权博弈”“安拉、国家与部族:伊斯兰世界U型认同与弥散型恐怖主义之成因分析”“中国进口油气运输安全新态势:问题及对策”“当前中东局势与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等主题的学术发言。余潇枫进行评议。

    第三场次研讨由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毛子骏副教授主持,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谢贵平教授、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应急管理学院陈玉梅副教授、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佳副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宇权、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Anil Kumar、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暨《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编审谢磊、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潘临灵、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曼妮、曼彻斯特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雷媛等9位学者,分别以“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理论体系建构探析”“‘和合’与‘共享’: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中国视角 ——基于计量分析(以余潇枫教授为例)的研究”、“人的安全视角下的社会风险的评估体系建构”“特朗普主义与中国威胁论”“The Concept of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Era”“非传统安全危机的识别与应对”“以‘安全-质量-GDP’为研究基础的地区发展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为题进行发言。王卓进行评议。

    第四场次研讨由陈奉林主持,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赵洪教授、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员张贵洪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研究员卢国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融合发展办公室主任王晓丽、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沈予加、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王正、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王惟晋等8位学者,分别作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能源合作”“‘一带一路’与‘印太战略’:比较分析”“非传统安全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与模式探析”“难民问题对‘一带一路’的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支点——以巴新与中国关系为中心”“驻琉球美军基地问题的多层博弈”“世界银行内欧美关系的复杂境况及其缘起”等主题的学术发言。黄昭宇进行评议。

  会议最后,魏志江宣布以本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倡议成立中国高校非传统安全研究联盟,未来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将进一步与联盟伙伴一道共同拓展和深化非传统安全理论和实践研究。(作者:钟义见 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