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2020亚太公共安全论坛”在三亚隆重召开,本届论坛由海南中金鹰和平发展基金会和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邀请国内外学者和专家60余人,围绕“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一带一路’沿线反恐形势”主题展开讨论。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周章贵博士主持本次论坛。

此次论坛旨在通过会议研判后疫情时代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恐形势,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判当前全球疫情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恐形势,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面临的安全新问题,可凝聚各国专家共识,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国内智库与国外智库的学术联系,夯实“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合作机制,推动联盟更好发展。
出席论坛的国际组织代表和国内专家有国际安保规范协会ICoCA总干事杰米·威廉姆森、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北约安全机构战略顾问艾纳特博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前副部长于洪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东方学教授维拉吉米·普拉斯顿、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仲裁法庭仲裁员伊力哈木占·别克米尔扎耶夫、非洲安全论坛秘书长万葛和欧亚经济合作组织副秘书长葛剑、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等。
国际安保规范协会杰米·威廉姆森总干事和上海合作组织诺罗夫秘书长连线致辞并就国际安保标准和国际反恐合作、疫情期间非传统安全新威胁等发表主旨发言。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国际问题专家于洪君在会上表示,此次论坛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国际社会抗疫斗争进入关键阶段,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遭遇困难、“一带一路”建设面临挑战之际,议题符合各方关切,形式也符合实际需要。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合作,及时通报疫情发展情况和中国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高度认可和赞赏。“我们要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公共健康卫生这一项历史性的新任务。”于洪君表示。
在全球对抗疫情的背景下,物理隔离仍是主流,如何才能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看来,由于相邻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口和商品流通最为频繁密集,公共安全的共同性更为凸显,因而可先行在地区范围构建国际公共安全合作机制。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则在主旨演讲中提到,全球新冠疫情危机让人类不得不踩下全球化的“紧急刹车”。人们应认识微生物世界对人类带来不期而遇的非传统安全挑战。从“后人类”与“新物质主义”视角看,微生物与人类的紧张关系是一种非传统安全的相互依存又相互抗争关系。面对疫情危机,人类需要升级自身理念以与之应对,即要探索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立场的超越,探索全球化之后人类发展的可能走向,探索从安全共同体理念到“安全聚合体”理念的提升,“非传统占争”“生态世”“网球化”“3E-托邦”等正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3.0版,需建立起生态化、电子化和美学化三者合一的新生存方式与社会构型,以达成真正的人与自然的和合共生与安全共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对本届论坛做了点评发言。他认为论坛的发言涉及面非常广,既有从宏观上论述当前我们全球面临的非传统安全挑战,也有分析某个具体地区,甚至具体国家遭遇的现实安全危机。嘉宾当中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国内研究相关问题的著名学者,也有来自多个国家的著名智库代表,还有企业家代表,所以发言很有代表性,提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判断和有意思的观点。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伟对本届论坛做总结发言。他指出“2020亚太公共安全论坛”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和学者,论坛层级高、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从聚焦公共安全危机到非传统安全,再到聚焦解决方案,主办方以民间智库的形式更好地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与周边国家非传统安全及反恐上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