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4日上午,《人口发展新常态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研究》课题启动会在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顺利举行,并圆满完成了既定议程。本次开题报告会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发起,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研究经费、由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承担具体研究工作。本项目的合作旨在探讨在当前人口发展新常态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专家、人社部农保司原司长刘从龙,人社部农保司司长汪泽英,人社部信息中心主任宋京燕,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郭建华,中国劳科院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研究室副主任郭婕,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兼养老保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红,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褚福灵,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房连泉,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施文凯,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许欣,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战略规划及业务发展部总监刘京鹏,中国社会保险学会投管委副秘书长查鸿宁,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袁健恒,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海扬,浙江大学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主任米红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国勇教授、宁波工程学院一老一小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玉霞研究员、王胤添副研究员和浙大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博士生司婉婉等共23位领导和专家等参加了此次开题报告会。会议由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养老保险副会长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周红主持。
一、课题组介绍课题研究框架
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基地主任兼浙江省马寅初研究会会长米红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目标,然后就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问题,从中国老龄人口、农村老龄人口预测,城乡居保支出情况,人口新常态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带来的挑战,建立、健全城乡居保筹资待遇调整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要系统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居保高质量发展的“准节奏”;精准感知好农村区域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多健康状态长寿化高峰期高原期的风险“源特征”;管控防范好城乡居保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养老金支出的灰犀牛“潜状态”;稳态确保好城乡居保基金安全运营的“动均衡”。
二、与会代表发表意见
参加本次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分别对此次开题提出了建议。中国劳科院原院长、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教授就城乡居保的基本属性、功能、基金的调整机制发表了意见。褚福灵教授提出要聚焦什么是可持续,如何可持续。房连泉研究员指出要先分析人口新常态的几个要素,进而分析新常态要素对城乡居保的影响路径,最后分析城乡居保当前的问题。施文凯研究员提出如何平衡城乡居保和低保的补偿标准,城乡居保制度是补缺还是福利,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汪泽英司长指出城乡居保制度定位和属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宋京燕主任说明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各自在公平和效率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郭建华书记指出城乡居保基金短期内在可持续方面没有问题。刘从龙司长就城乡居保的定位问题指出中央和法律都认为其是保险制度。郭婕主任就可持续性问题的三个方面,即政府责任、个人责任、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作出了分析。许欣总经理就城乡居保基金如何增值、保值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大学人口大数据与政策仿真(工作坊)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海扬总经理在会上就养老金增值的实务运行问题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他认为提高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优化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适时调整缴费率和待遇水平,确保制度长期稳健运行。
三、胡晓义会长讲话
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胡晓义会长对本次开题报告会做了系统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此课题重要性,学界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非常重要。首先,农村人口(低收入群体)数量多,其次,未来变化大,城乡居保主体资金来自财政拨款,可持续性来自财政能力和制度能力,考验较大,最后其关系到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平衡和可持续性。米红教授团队持续关注非常难得,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城乡居保。
(司婉婉供稿)